关于文中的方言


    我看到有朋友说,上海话中的“你们”
    ,不应该是“侬们”
    。
    是的。
    完全没有错。
    原文中,我一开始写的时候写的是“?”
    ,后来又改成了“侬们”
    。
    因为前辈们告诉我,网文不应该要有太高的阅读门槛。
    我写“侬们”
    ,不正宗,但保留了上海话的特质,不会上海话的人,也能明白意思。
    但我写?,就会造成读者的疑惑。
    又要多花文字解释,或者后面加括号,再把它翻译一遍,大家看的时候就又要多花钱。
    我知道一直有读者反应,文章中的解释性文字太多了,但其实我也完全不想这样。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阅读门槛的问题。
    艺术类有些知识,是大家知道的,比如毕加索,有些是大家不知道的,比如德库宁。
    对美国人来说,也许德库宁比毕加索更加的重要。
    可我上来就写给德库宁,或者汉密尔顿,读者知道我说的是谁么?至少不是所有人。
    难道我还要要求读者一边看小说,一边查资料么?
    别逗了。
    我算老几,大家是放松来的,又不是上课来的。
    我只能尽可能的照顾所有的读者。
    再比如那些文中的(注)。
    (注)我分为两点。
    一是文中的注,我会注意,把这些文字删除和不删,大家花的钱是一样的。
    二是即使这样。
    不加说明也不影响大家阅读的注,我一般都会放在结尾作者的话中。
    虽然最多也只有一分钱的差别,但我觉得这是态度问题。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