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 逍遥江山 > 2896章:征战年年箫鼓喧

2896章:征战年年箫鼓喧

18小说网 www.18xs.cc,最快更新逍遥江山 !

    这两年杭州、温州、宁波一带在他的提议下加强了海防,杨峥更是亲自将自己的爱将许霆调到江浙一带招募身体强壮的进行系统训练组织成“杨家军”,而且经过这几年兵工程的打造,军队的武器上更为出色,不仅有江南所产之狼筅,更有多种长短武器的小组组合,包含倭刀腰刀火枪等等,这些强有力的武器,再配上鸳鸯阵法,再强夯的倭寇也不敢在东南沿海一带登陆了,那等于自绝生路。

    单说这些还不足以让王公公沮丧,倭寇虽小弄好了那也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可偏偏朝廷只上到下,除了杨峥足够重视倭寇之外,全都没把倭寇当一回事,前年许霆亲自率6000浙兵秘密进至海横屿边,乘退潮之机,命士卒负草铺路,涉海进攻,出奇制胜,迅速登岛,一举捣其巢穴,斩倭寇2600余人。如此战功,朝廷也只是略做了一番嘉奖就算了事,官职上、名誉上一样都没有,比起从北方回来的将帅可谓是天壤之别,他王振是什么人,是要名垂千古的人,岂可做这等末尾小事,所以王公公才一直没动静,这事儿也被他搁浅了,只希望有生之年,待天下有变之时,自己好一战成名。

    可自从太皇太后去世,太祖铁牌被自己除掉后,他也算是位极人臣了,心头那股建功立业的劲儿也就日日高涨了,加上曹吉祥的一番劝说,内阁、六部、翰林院的一番赞扬,王公公觉得还真该做上一件大事来彰显自己的本事,可如今天下太平,还真没什么大事,倭寇又看不上,好不容易期盼的瓦刺也接受诏安了,贸易上压制让他们越发不敢生出二心来,生怕那天大明哪位大人物对他们不满,不要他们的牛羊,可就喝不上鲜美的肉汤,穿不上柔软而暖和的绸缎,怕是茶叶、烟草、锅碗瓢盆都没了,这些东西没用上之前,什么苦楚都能坚持,可一旦吃上了再想回到当年那般模样可是玩玩接受不了的,什么王图霸业过了一百年,几代人的努力都不曾有半分成就,瓦刺的许多老一辈的黄金家族都死了这份心思,在他们看来,老天爷早在一百年前就抛弃了他们,再怎么打也回不到中原,既得不到何不放弃,这些年与中原苦苦厮杀,妻儿老小都丧生与战火,所期盼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回到中原,喝上鲜美的羊肉汤,穿上暖和柔顺的绸缎,再喝点茶汤,手里弄点银子,一家人围在一起,没有战火,也用不着担心会有敌人,时隔了这么多年,眼下的他们不正是过上了这样的日子么,即使如此又何必苦苦争斗呢,这中原本就是汉人的地方,老天爷既让他们夺回去了也没什么不好的,他们本来就属于草原,属于大漠,如今他们回来了也是应该的,每日放牧养马再从汉人的手里换取生活需要的布帛锅釜,针、线、梳、篦,米、盐、糖果之类,吃的喝的穿的都有了,还争个什么劲儿,老老实实的放牧养马才是正经。瓦刺没了胆色,边疆也就没什么大事算是断了王公公建功立业的宏图伟业,这两年公王公公可没将瓦刺那帮鞑子恨死,贸易上没少动手脚,以藻饰太平为名减少与瓦刺的牛羊贸易,奈何这事儿也由不得他,京城囤积的那帮商人对羊毛、牛毛需求量极大,还有西洋的那帮商贾,他这边刚对瓦刺动了点手脚,这帮商贾就开始闹腾,还有平日里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的好首辅杨峥,在这件事上却是态度坚硬,他这边发话翰林院的那帮天之骄子立即撰写各种文章刊发在士林报上加以指责,而那帮硬骨头的言官御史则是纷纷上奏章,不过几日的功夫奏章足有半人高,以王公公今时今日的地位权势自是不怕这帮读书人,但事儿弄得太过难看小皇帝哪儿也不好交代,小皇帝年级小是小了点,但也并非一无所知,似边疆这等大事倒也时时过问,还有那个钱皇后从旁规劝,他也不好明着来,所以在这件事上他算是死心了。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王振的权势一日大过一日,权势越大,王公公越觉得该做点什么,为了这事儿王公公可谓是茶不思饭不香了,可就是寻不到一件足以彰显自己丰功伟业的大事,最后还是曹吉祥给出了一个好主意——修长城。

    长城一直是每个王朝一等一的大事,其重视程度不亚于一场厮杀,自西周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碍于国力、财力、物力上的限制,西周乃至春秋战国修的长城并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修筑长城要算秦始皇。

    秦三十二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长城的修筑的确给中原带来了边防上的巩固国家的安全,同时也给中原的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就如《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正因长城作用如此之大,差不多统一的大王朝都修筑了长城,隋唐、两宋、金、元都在一定程度上修筑过长城,到国朝后太祖皇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与秦始皇的万里长城有些不同,起因在于国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二十四道之多。城池可谓坚固无比。

    但这种局面从永乐后期就不断被打破,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几年一次大规模的厮杀,让国朝边疆不断受到挑战,为了巩固边疆,也是为了抵挡鞑子的骑兵,从北部边防线推进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一带。与秦始皇因地形,用险制塞修建规模不同,国朝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自长安岭迤西,至洗马林),皆筑石垣,深壕堑”,即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好抵挡蒙古鞑子的进攻。

    但这种局面在洪武爷的时候作用并不大,一来,开国之初,国势比较强盛,在内蒙古地区,控制了许多军事据点,其中主要的有大宁卫(地处东部蒙古走廊开平卫侧翼)、开平卫(地处元上都为前进基地)、及东胜卫(地处黄河后套是各方进入河套的冲要开平卫侧翼)三个重镇呈三角形。明太祖在漠南借地利屯田牧马助军资,以图反攻岭北继承元朝这个仅存的行省,漠南所设置的诸多卫所都远在长城以北。时人评价是设东胜城于三降城之东,与三降城并。东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元;西联贺兰山、甘肃北山,通为一边。地势直,则近而易守。最为稳妥的防守城墙。

    但这种局面被永乐皇帝说破坏,其主要原因在于藩王。

    永乐登基前,镇守边塞扩土开疆的藩王,即从东到西是指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九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同时,还经常派遣宗王出边巡狩。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就命齐王槫率护卫骑兵于开平近地围猎。在开平卫周边地带围猎,时间大约在当年的三月至八月,名为围猎,主要为了围剿残元军队继承元朝岭北行省,这是朱元璋宗王出镇制度的一个具体表现。既“我若征你,不胡乱去,一程程筑起城子来,慢慢的做”的打法,洪武三十年夏四月,朱元璋敕谕晋王“备边十事”,包括检阅开平地区的驻军情况,设置斥侯,开展屯田生产等边务,并交由晋王等全权负责,晋王亦掌管东胜卫附近诸卫所。肃王掌管居延海附近卫所,海居延海一带水草丰美,又有弱水及其支流张掖河同河西走廊相接,是蒙古人南下的主要途径,洪武二十六年之后,朱元璋在离亦集乃不远的地方设置了威远守御千户所,在肃州与居延海中间设立了威虏卫、白城子守御千户所。这一卫二所成为明军出征蒙古的据点。这时候的疆域算是东一千一百七十五里,至于临挑府之兰州界;南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至于西宁卫之黄河界;西五百七十里,至于肃州卫之嘉峪山;北一千五百里,至亦集乃地”。宁王在长城以北“就藩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加上牢固的边疆,鞑子想进入中原,几乎是吃人说梦。

    只可惜这两种易守难攻的局面被永乐爷以及后来的宣宗皇帝给间接的破坏了,从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年间,永乐皇帝先后五次出兵,深入漠北,取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打得往日不可一世的蒙古鞑子被迫接受了国朝的册封,加上永乐皇帝以藩王登上皇位,鉴于前朝之失,对控制藩王极为重视,或以谋反等罪名,分别削去他们的封爵、属官、护卫,取消统领驻军的权力,如借故削去代王、岷王的护卫、官属,齐、谷王先后被废为庶人;或者将要塞地区的藩王迁入内地,如宁王朱权迁往南昌。这种固然能起到巩固朝政,但在边疆上没了这些藩王的守卫,等于放弃了朱元璋一手打造了边防,自是,辽东与宣、大声援阻绝,又以东胜孤远难守,调左卫于永平,右卫于遵化,而墟其地”。永乐时还有足够的能力和才智数征漠北,但仁、宣以后诸帝,从各方面而言,都逊于太祖和成祖,因此除了宣德三年宣宗曾虚张声势巡边一次外,都不敢轻易巡边。尤其是中期以后,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微,北部边防更是陷于全面防御和退缩。

    本朝皇帝以幼年登基,本是鞑子崛起的最好机会,好在碰上了几个用心做事的大臣,三杨加上杨峥、张辅等人武力的主动出击配合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经济手段,再加上蒙古草原在经济上对内地的依赖关系增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蒙汉人生活的需要,都更加迫切要求互市贸易,以换取布帛粮米和生产工具,如此一来,算是加大了北方对中原的经济依赖,加上这些年中原人口的迁移、商贾的互通、北方的鞑子闷头过好日子,早没了往日的雄心壮志了,而其他部落,一来实力相对较小,二来因忙于统一蒙古的步伐,无暇南顾。在此情况下,双方都极力地维系着和平通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