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454章:工业化进程

第454章:工业化进程

18小说网 www.18xs.cc,最快更新重生明末当皇帝 !

    天启十四年,大明的工业依旧在快速的发展,这一年随着湖广、淮河流域的改革,内部市场变得更加庞大,同时对南方各省的商品输出规模也变得更大。同时对海外市场的开拓方面,大明也未曾停止步伐。

    大明在中南半岛的市场开拓上,采取了军事威逼的手段。南洋总督高邦佐和大明皇家海军总督张炎联手之下,持续的干预中那半岛局势。与暹罗、缅甸签订了一系列的通商、投资协议。

    这些协议使得大明的商品和资本可以自由进入暹罗和缅甸市场,而大明的武力,也使暹罗与缅甸感到敬畏,在大明面前不敢造次。如果他们乖乖的,大明也不会去入侵他们。

    而安南、占城、高棉这几个国家,大明也暂时没有纳入版图范围的想法,只是和这些国家签订了宗主国协议,将领海问题给确定了下来。

    大明未必要武力占领这些国家,把这些国家当成大明的后花园就可以了。真正占领下来,反倒可能会有一堆麻烦。

    在不占领的情况下,大明对这些都国家的干预却是不少的,这些国家起码不能做出损害大明商业利益的行为,同时不能让中南半岛出现一个可能统一半岛的军事力量,那样大明可就是后院着火了。

    所以基本的政治干预还是有的,毕竟大明是这些国家的宗主国,干预起来也名正言顺,不存在法理问题。

    与此同时在印度,大明也逐渐完成了布局,通过拉拢一批,孤立一批,打压一批的手段,使得商品能够大规模的进入印度,与印度的贸易规模持续的扩大。

    与此同时,大明的贸易船队还开始进入中东以及非洲沿岸各国港口进行贸易,另外与葡萄牙、西班牙人的贸易也在持续的展开。

    外部市场正在持续的扩大之中,大明内部的市场则更加的庞大,北方完成改革的省份,因为大量的人口变成工人,同时农村自然经济遭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市场变得非常广阔,另外海外各个移民省份,同样也有成熟的商品经济市场。

    庞大的国内外市场,让大明的商品规模生产活动变得有利可图,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此时大明的工业革命,已经进入了以政府为引导,开始突破能源、动力、交通三大方面的阶段。

    下一个阶段就是二次工业革命阶段了,就是钢铁、化工、机械(包括农业机械)这些东西的大规模生产了,不过此时大明还没有完全进入这个阶段,但是已经开始布局了,其中钢铁大规模生产进行得最早,如今火车的出现,让这种大规模生产突破了运输的限制,如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机械的大规模生产也有布局,不过市场需求还未彻底引爆。化工产业则是处于一个刚起步的状态。

    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从低端,开始往中高端发展的一个进程。

    这个阶段过后,才是进入福利社会的阶段。这一阶段,才是建立各种福利政策的时候。

    工业革命,无非也就分为这几个阶段。

    就像是一个人学数学,得先从加减法学起,一步步的学到微积分。顺序颠倒了,或者进行******,就会导致工业革命的失败。

    后世很多国家没办法完成工业化,就是在西方国家的忽悠下,展开了******。要么直接发展什么化工、汽车制造业,要么就是直接实现民主选举神马的。

    而后世的中国,则是遵循这一发展模式,才用35年的实现了西方人300多年才完成的进程。当然前面还有30年的铺垫,勒紧裤腰带让中国有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尽管那30年的工业革命同样失败了,但却留下了一个底子。

    此时大明的工业革命,实际上也有一点跃进的影子,不过跃进的步子比较小。最初阶段,例如朱由校并没有发展农村手工业,不过大明商品经济泛滥,实际上已经有了这个底子,并且第二阶段的规划化生产上,大明商品经济泛滥也提供了一定的底子。

    只不过这样的底子在南方比较雄厚,北方商品市场还是比较落后的。不过随着蒸汽机的出现,商品生产开始顺利的走向了规模化生产。并且通过改革,政府开始强势干预、维护地方秩序,把人口组织起来发展规模化商品生产。

    因此大明此时的工业化进程,实际上是处于第二阶段,轻工业刚刚走向大规模生产没几年的时间。

    不过第三阶段已经开始搞了,能源、动力、交通这三位一体的模式,正在朝廷的干预之下,开始迅速投入建设。

    而在四阶段的钢铁、化工、机械等方面的大规模生产,也提前进行了布局,也属于跃进的现象。

    第五阶段的福利社会建设方面,如今朝廷也有一定的跃进,在福利建设上也投了钱进去搞,不过福利比较低,没有直接搞高福利模式,只是确保百姓的基本生存权,所以这样的跃进步伐并不大。

    工业化成功的关键,还是构建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政府对地方要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和维护能力。

    清末洋务运动,以及民国之所以工业化失败,就是国家缺乏足够的掌控能力。民国时期就更那个,直接被西方人给忽悠瘸了,上来就搞什么民主。还以为西方人的强大是因为民主制度和什么科学精神,而现实却是,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时候,还是一个官僚主义严重,半国有化企业(东印度公司)大量存在的时期。

    在这个问题上,如今的改革就解决这一问题。大明的新政改革,一改过去地方高度自治的模式,在行政上加大了财政投入,连乡镇政府都成立了,极大的加强官方地方的掌控能力,同时推行重商主义之下,官方能够阻止农民投入到商品规模化生产,并且惩罚那些市场欺诈等行为,维持市场信用,而不是无序发展。

    此前北方市场经济规模不大的时候,朱由校则是通过获取外部市场,来进行商品规模化生产。而此时能同时进行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发展进程,主要还是因为技术进步比较快,同时北方商品经济市场也被培育了出来。

    随着湖广和淮河流域的改革进入正轨,下一个改革目标也逐渐浮现了出来,那就是江南地区。

    江南地区的改革,阻力无疑是最大的。然而一旦落实改革,反倒是最轻松的地方。因为江南地区,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业化进程。过去大明江南地区是商品经济泛滥最严重的地区,同样也是轻工业商品大规模生产最集中的地方。

    改革一旦落实,朝廷可以直接在江南地区进行第三阶段的发展,那就搞能源、动力、交通三位一体的模式。

    能源无非就是煤炭,动力无非就是蒸汽机,交通自然也就是公路和铁路。这些东西搞起来,江南经济就能飞起来,就会为大明提供大量的税收。

    所以改革红利,江南最为诱人。

    同时那里也是大明民间大资本商人扎堆的地方,完成了该地区的改革,对大明来说有关键意义。

    朱由校创立的这个国有资本财团利益集团,充分明白这个道理,在接下来对江南进行改革的情况下,开始抓紧布局。

    一是继续分化江南民间资本势力,吸纳一批民间商人进来财团利益集团,成为外围力量。二是抓紧进行舆论宣传,争取普通工商阶级对改革的支持,让老百姓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好处。

    ……

    此时北方随着铁路的修建,海外贸易的扩大,轻工业规模化生产发展速度非常快速,国企纺织厂与私企纺织厂都大量涌现,纺织业发展十分迅速。蒸汽机的普及,让生产力有巨大的飞跃。铁路又把商品经济市场给盘活了、做大了,让商品运输成本下降了。巨大的市场,催生出了大量的轻工业产品规模化生产。

    这些工厂的盈利非常可观,很多商人通过开工厂赚到了钱。尝到甜头之后,更多的人把资本投入到这个领域之中。

    除了工业区里面的工厂,各地还发展出了不少乡镇企业。

    这些乡镇企业,得到了蒸汽机设备之后,开始应用到许多生产领域之中。这些乡镇企业的出现,为乡镇农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还有很多乡镇企业、手工业是没有使用蒸汽机的,但是他们的商品随着海外贸易的展开,以及本土市场的发展,也拥有很大的市场。

    在轻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垄断程度不高。即便是纺织业,民企也能发展。如今国企发展纺织业的优势,主要是设备方面的。不过民企也能买到蒸汽机做为动力的纺织设备,国企与民企在纺织业上的市场竞争是存在的,这种竞争能够淘汰掉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

    除了纺织业,其他很多轻工业商品,都是这些乡镇企业生产的。因为以前的交通不是那么发达,所以这些乡镇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地方市场优势,这些企业的存在,也极大的改善了民生状况,毕竟轻工业商品的供应关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问题。

    蒸汽机普及最快的也就是纺织业,同时还有粮食加工业、榨糖业,这让生产纺织品和商品粮、蔗糖的生产成本都大幅度降低,从而产生了利润空间。最大的竞争力在于领先,领先就意味着拥有强大竞争力。

    本质上,则是提高了生产力。在那些领域,节约了劳动力的投入。使得其他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领域的建设、生产活动。

    而此时使用蒸汽机的乡镇企业也越来越多,在新政各省,呈现出了轻工业遍地开花、百花齐放的格局。

    地方政府也受到朝廷重商主义的影响,对地方工商发展很是上心。地方的工商业也意味着钱袋问题,能不能征收更多的税收,就看地方工商繁荣与否,农业税方面经过一番改革之后,尽管也能收到不少税了,但却不如工商业有发展潜力。

    江南地区已经有很多商人对蒸汽机也垂涎三尺,因为他们手上没有蒸汽机,在市场竞争上节节败退,他们的工厂只能关停、倒闭。如果他们有蒸汽机,那么一切都将会不同。

    如今江南那种抗拒改革的风气,已经损害了那些工厂主、作坊主们的利益。这让江南的很多中小商人,也都变成了支持新政改革的群体。

    随着大明的纺织业繁荣发展,大量出口到海外,同时内部市场也十分巨大,商品棉生产供应也随之发展了起来,大部分是本土生产,同时吕宋和爪洼岛,以及澳洲、美洲地区的殖民地也会生产一些棉花。

    特别是金山湾地区的移民,棉花种植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黄河三角洲地带的棉花种植业发展极为迅速,规模逐年持续扩大,可以说是大明第一大棉花产区。

    紧随其后的则是西域棉花产区,天启十四年西域的棉花种植面积已经上升到了1500万亩的规模。

    第三大棉花产区则是江南地区,这里的生丝、棉花产业依旧繁荣,特别是生丝业,此时更加繁荣了。

    另外印度也成为了大明的一个棉花进口国,大明从印度购入棉花,然后生产成棉布之后再输出回去,一来一去,就赚到了工业附加值。

    大明在海外做生意,商品可谓极为齐全。

    大明的纺织品、生丝、瓷器、玻璃、钢铁制品、茶叶、香料、药材,以及各种手工艺品,以及军事装备,全都能出口。

    但是进口的东西,却基本上都是原材料,各种各样的原材料,只要是有都运回来。有时候没有足够的东西压舱,甚至运一堆贝壳回来都有可能。例如非洲一些地区的黑人拥有黄金和宝石,但却没有大宗商品,例如后世刚果地区的黑人。

    大明的商船运过去一堆不值钱的陶器什么的,都能换到不少黄金和宝石,回来的时候没什么商品压舱,很多时候甚至是运一堆木头回去,反正也没什么东西好运的,运点木头回去也能卖点钱,免得浪费了运力。

    大明的商品出口价值,远比进口的原材料和一些土特产的价值要高出许多,形成了很大的顺差。

    这样的贸易是不可持久的,因此在一些国家,大明的资本已经开始投资了。例如朝鲜和中南半岛,朝鲜在发展各种原材料开采产业,主要就是矿产、木材、渔业之类的,然后卖给大明换钱,再进口商品。

    中南半岛则是主要向大明输出大米,以及各种热带农产品及资源,然后再持续进口大明的商品。

    同时大明带回来的商品,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那就奴隶。

    在这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奴隶贸易是非常常见的,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地也是广泛存在的,即便是一些封建王朝里面也有奴隶。

    对于这些奴隶,大明带回来基本上都是当包身工用,雇主包吃住,会给一点零花钱和略微的自由。这些奴隶,都是运到矿山或者棉花种植园里工作。

    大明此时需要大量的棉花,纺织业正逐渐成为最为主要的出口大宗商品。毕竟纺织品是人人都需要的一种商品,大明的纺织品不论在哪个国家都吃的开。

    印度劳工则在海外殖民地的棉花生产中发挥出了作用,因为孟加拉地区涌入的印度人比较多,所以造成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而大明在很多殖民地都需要工人,特别是棉花种植园和牧场。

    这些印度劳工虽然有点懒,不过放放羊、摘摘棉花,种点甘蔗还是没问题的,而且很多印度人还比较熟练。

    除了印度劳工,朝鲜劳工则更早走出朝鲜,到大明各地工作。

    这些劳工是集体雇佣,都是劳动力过来,工作一定年限之后再送回去,日常管理比较严格,避免出现社会治安问题。

    大明这些行为,也是在掠夺世界人口红利。

    那些发出去的工钱,被这些劳工带回他们的本土之后,则会进入流通,进而增加商品进口能力,让他们有钱继续消费大明的商品。(未完待续。)